MCN乱象丛生,网红如何自保!
第2794期文化产业评论
前段时间B站UP主林晨控诉MCN机构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表示天下苦秦久矣,纷纷对国内MCN机构痛加指责,MCN行业真的如此黑暗吗?或者说,每个行业都有光明与黑暗,或许MCN也有好的一面呢?我们不妨用理性的态度重新看待此事,客观避坑。
作者 | 夏盼(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胡卓然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30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相对于国外MCN来说,国内机构在面对网红时容易陷入一种互踩的循环,一种情况是网红个人名气极高,整个MCN机构甚至是平台都得以其意见为准,最终沦为打下手的工具,并且在盈利结构上也很不健康。
以张大奕为例,从2017年到2019年如涵(张大奕签约的MCN)的盈利结构就一边倒的挂在张大奕一个人身上,张大奕每年前三季度的GMV(成交总额)都占据了如涵全部签约网红的50%以上,分别为50.8%、52.4%和53.5%,占比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
2020年4月东北证券的数据显示,目前微博直播的头部效应十分明显,头部主播的观看人数通常都在50万以上,而排名下降几十位之后,观看人数迅速降低到一千以内。
不过,网红比MCN强势倒无伤大雅,充其量也就是强者愈强,对新人出位不太友好罢了,但是另一种情况就不同了,也就是网红地位低于MCN。出于对新人的需求,国内MCN机构逐渐演化为类似于娱乐产业里经纪公司一样的存在,走上了网红制造之路,希望通过自身的挖掘与培养,自己制造出更多的头部大V。
比如洋葱视频旗下的“办公室小野”就是洋葱视频一手孵化出来的超级网红,包括七舅脑爷、代古拉K等等;而李佳琦则是美ONE孵化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还没有出名的签约网红就不那么好过了,由于在资源上严重依赖背后的孵化平台,这类KOL的议价能力很弱,公司让出什么就得出什么,自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另外,国内MCN机构近年来发展迅猛,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MCN产业从2017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从原先的数百家上涨到了现在的数万家,预计2020年中旬会达到28000家。
这说明中国的MCN行业已经初步进入了红海阶段,除了资质齐全/实力强大的头部MCN机构之外,还有大量不正规的小作坊,这种良莠不齐的状态是目前行业的阶段性暗面,也是造成MCN黑幕的主要原因。林晨所签约的就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这类MCN机构鱼龙混杂,不能给网红提供很好的权益保障。
提到签约两个字,不论是MCN机构还是其他行业,或多或少都容易给人一种“有坑”的感觉,原本自产自销的网红博主,签约之后就会变成受MCN挟制的员工,这种角色上的转变不仅仅是失去自由这么简单。
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90%以内的主播收入月收入在5000元以内,33%的主播月收入甚至不到500元,但是公会对主播都有最低直播时间的要求,一旦违约则要赔付巨额违约金,这对于那些不赚钱的小主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往深层次说,签约就是把自己的IP前途完全交到了MCN机构手里,如果遇到的机构靠谱还好,万一不靠谱,就会像林晨这样打上诉讼官司、难以脱身,“看人吃饭”成了网红签约中最大的风险。
MCN与网红的强弱态势很大程度取决于网红自身的价值,网红过度强势是一个极端,MCN会变成累赘,网红过度弱势也是一个极端,所有的自由都会被机构剥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彼此平衡,要做到这一点,网红自身必须具备两个能力。
何炅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曾经说过,有些网红经纪公司一次性签约100个男生,合约长达10年。对经纪公司来讲,只要有一个人爆红就赚了,但是对这些签约的男生来讲,他们要付出的是长达10年的青春与自由,如果自己没有火,那面临将会是可怕的牢笼,想“出狱”就得付出50万的解约金。
因此在签约之前,自身价值是否已经被证明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自己无法独立创作出爆款内容,那就说明缺少网红的核心竞争力,去签约只会沦为MCN的炮灰。相反,先让自己成为大V,再去跟MCN机构签约,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不签饿不死,签也不会被吃死。
变现是绝大部分网红和MCN机构签约的主要原因,林晨就是因为自身变现渠道不足才签约,事后也是因为机构没有给到足够的盈利,才导致了两者的决裂。
有些网红是属于有主业的,做网红是意外;比如知名的华农兄弟,尽管一年就只能接到寥寥几个广告合作,但自身有竹鼠养殖收入,所以并不会受到盈利问题的困扰。
如果可以自己寻找、维护客户,网红也可以做到自力更生,就算签约MCN机构,在合同条款上也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目前来看,网红与MCN机构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抽成上,网红不像明星那样极度依赖娱乐公司,网红既可以由MCN孵化长成,也可以自己生长起来,比如B站UP主“linlin的奇妙冒险”、“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帅脸熊”等等,都是自己做大的。
回到MCN这里,同样都是辅助角色,但国内外的MCN抽成玩法其实是不同的,国外网红以YouTube为主阵地,2012年开始YouTube正式上线MCN扶持政策,广告商投放给谷歌的广告费被分成三份,谷歌拿45%,MCN拿22%,网红自己拿23%,也就是说谷歌和MCN机构只负责帮助网红扩大影响力,三者一起分广告费,互相之间的地位是平级的,不是MCN给网红发钱,而是各领各的钱。
不过好的一面是,国内的内容平台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上线自家的MCN官方机构了,比如抖音旗下的星图,既支持MCN与网红合作的分成模式,也可以绕开MCN机构直接对接网红,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等也纷纷上线了自己的扶持计划,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做MCN的意思。
因此,MCN在经历过当前的混乱之后势必会逐渐去粗取精,慢慢自我净化,摸索出“网红+MCN+平台”的良性合作链条,这一天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和国外YouTube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同,我国的短视频分享平台山头众多,MCN机构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如果当前想要签约,最好的选择就是头部大型MCN机构,比如谦寻、构美、纳斯等等,在签订合约之前也需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务必保障自身权益。
好的一面是,这种混乱的格局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随着抖音、微博、淘宝等头部平台以及广电系媒体在MCN领域的尝试,未来这类官方式的整合型MCN机构会越来越多,它们会为网红的成长创造出更健康的环境,这一天不会太远。
你对MCN机构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
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欢迎给夏盼打赏,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动力
前段时间B站UP主林晨控诉MCN机构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表示天下苦秦久矣,纷纷对国内MCN机构痛加指责,MCN行业真的如此黑暗吗?或者说,每个行业都有光明与黑暗,或许MCN也有好的一面呢?我们不妨用理性的态度重新看待此事,客观避坑。
作者 | 夏盼(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胡卓然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30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相对于国外MCN来说,国内机构在面对网红时容易陷入一种互踩的循环,一种情况是网红个人名气极高,整个MCN机构甚至是平台都得以其意见为准,最终沦为打下手的工具,并且在盈利结构上也很不健康。
以张大奕为例,从2017年到2019年如涵(张大奕签约的MCN)的盈利结构就一边倒的挂在张大奕一个人身上,张大奕每年前三季度的GMV(成交总额)都占据了如涵全部签约网红的50%以上,分别为50.8%、52.4%和53.5%,占比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
2020年4月东北证券的数据显示,目前微博直播的头部效应十分明显,头部主播的观看人数通常都在50万以上,而排名下降几十位之后,观看人数迅速降低到一千以内。
不过,网红比MCN强势倒无伤大雅,充其量也就是强者愈强,对新人出位不太友好罢了,但是另一种情况就不同了,也就是网红地位低于MCN。出于对新人的需求,国内MCN机构逐渐演化为类似于娱乐产业里经纪公司一样的存在,走上了网红制造之路,希望通过自身的挖掘与培养,自己制造出更多的头部大V。
比如洋葱视频旗下的“办公室小野”就是洋葱视频一手孵化出来的超级网红,包括七舅脑爷、代古拉K等等;而李佳琦则是美ONE孵化出来的。
△洋葱视频旗下红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还没有出名的签约网红就不那么好过了,由于在资源上严重依赖背后的孵化平台,这类KOL的议价能力很弱,公司让出什么就得出什么,自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另外,国内MCN机构近年来发展迅猛,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MCN产业从2017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从原先的数百家上涨到了现在的数万家,预计2020年中旬会达到28000家。
这说明中国的MCN行业已经初步进入了红海阶段,除了资质齐全/实力强大的头部MCN机构之外,还有大量不正规的小作坊,这种良莠不齐的状态是目前行业的阶段性暗面,也是造成MCN黑幕的主要原因。林晨所签约的就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这类MCN机构鱼龙混杂,不能给网红提供很好的权益保障。
提到签约两个字,不论是MCN机构还是其他行业,或多或少都容易给人一种“有坑”的感觉,原本自产自销的网红博主,签约之后就会变成受MCN挟制的员工,这种角色上的转变不仅仅是失去自由这么简单。
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90%以内的主播收入月收入在5000元以内,33%的主播月收入甚至不到500元,但是公会对主播都有最低直播时间的要求,一旦违约则要赔付巨额违约金,这对于那些不赚钱的小主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往深层次说,签约就是把自己的IP前途完全交到了MCN机构手里,如果遇到的机构靠谱还好,万一不靠谱,就会像林晨这样打上诉讼官司、难以脱身,“看人吃饭”成了网红签约中最大的风险。
MCN与网红的强弱态势很大程度取决于网红自身的价值,网红过度强势是一个极端,MCN会变成累赘,网红过度弱势也是一个极端,所有的自由都会被机构剥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彼此平衡,要做到这一点,网红自身必须具备两个能力。
何炅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曾经说过,有些网红经纪公司一次性签约100个男生,合约长达10年。对经纪公司来讲,只要有一个人爆红就赚了,但是对这些签约的男生来讲,他们要付出的是长达10年的青春与自由,如果自己没有火,那面临将会是可怕的牢笼,想“出狱”就得付出50万的解约金。
因此在签约之前,自身价值是否已经被证明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自己无法独立创作出爆款内容,那就说明缺少网红的核心竞争力,去签约只会沦为MCN的炮灰。相反,先让自己成为大V,再去跟MCN机构签约,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不签饿不死,签也不会被吃死。
变现是绝大部分网红和MCN机构签约的主要原因,林晨就是因为自身变现渠道不足才签约,事后也是因为机构没有给到足够的盈利,才导致了两者的决裂。
有些网红是属于有主业的,做网红是意外;比如知名的华农兄弟,尽管一年就只能接到寥寥几个广告合作,但自身有竹鼠养殖收入,所以并不会受到盈利问题的困扰。
如果可以自己寻找、维护客户,网红也可以做到自力更生,就算签约MCN机构,在合同条款上也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目前来看,网红与MCN机构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抽成上,网红不像明星那样极度依赖娱乐公司,网红既可以由MCN孵化长成,也可以自己生长起来,比如B站UP主“linlin的奇妙冒险”、“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帅脸熊”等等,都是自己做大的。
回到MCN这里,同样都是辅助角色,但国内外的MCN抽成玩法其实是不同的,国外网红以YouTube为主阵地,2012年开始YouTube正式上线MCN扶持政策,广告商投放给谷歌的广告费被分成三份,谷歌拿45%,MCN拿22%,网红自己拿23%,也就是说谷歌和MCN机构只负责帮助网红扩大影响力,三者一起分广告费,互相之间的地位是平级的,不是MCN给网红发钱,而是各领各的钱。
不过好的一面是,国内的内容平台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上线自家的MCN官方机构了,比如抖音旗下的星图,既支持MCN与网红合作的分成模式,也可以绕开MCN机构直接对接网红,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等也纷纷上线了自己的扶持计划,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做MCN的意思。
因此,MCN在经历过当前的混乱之后势必会逐渐去粗取精,慢慢自我净化,摸索出“网红+MCN+平台”的良性合作链条,这一天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和国外YouTube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同,我国的短视频分享平台山头众多,MCN机构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如果当前想要签约,最好的选择就是头部大型MCN机构,比如谦寻、构美、纳斯等等,在签订合约之前也需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务必保障自身权益。
好的一面是,这种混乱的格局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随着抖音、微博、淘宝等头部平台以及广电系媒体在MCN领域的尝试,未来这类官方式的整合型MCN机构会越来越多,它们会为网红的成长创造出更健康的环境,这一天不会太远。
你对MCN机构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
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欢迎给夏盼打赏,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动力
资源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