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互联网运营(二)——产品运营
上回说到互联网运营工作分了两个大类,一个是数据运营,一个产品运营。数据运营从工作重点到工作流程,我都做了相应的总结和梳理。网络上很多人认为产品运营归属在内容运营里,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只能说一个对产品没有深刻认识和挖掘的运营人员,绝对不是一个好厨子!不对,不是一个好运营总监!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说说产品运营那些事儿。
提到产品,大家能想到的就是电子产品、食品、日用品等这些不仅看得见,而且还摸得着的东西。但是你招聘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让他设计出一款能卖的出去的可穿戴设备的时候,他也无能为力,为什么,因为术业有专攻,axure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在“产品”加上“互联网”三个字,这“产品”的范围突然之间就广了很多,也变得有些虚无缥缈了。没有办法,人们总是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尤其是互联网圈里的人,为什么?!显得高档且专业呗……好吧,既然是这样,我就来试着概述一下产品的大致分类(欢迎大家拍砖)。
平台产品:网站、APP等需要用软件来实现的平台产品。
内容:有些网站或者APP网络平台是依靠内容(新闻、咨询等)来吸引流量及维持平台基本运营的。
衍生品:主要以服务为主。服务型产品,比如滴滴打车、链家网等
有些人一定想问,这几大类产品到底是由谁来设计呢?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产品成型之后该如何运营?好吧,下面一一来解释说明。
互联网平台产品:
最近有一个职位很火,那就是产品经理。平台产品经理的工作相对来讲比较专一,主要是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特点,利用axure进行平台架构的设计,并协调前台程序、内容编辑、后台程序进行平台的实现。这个岗位也是这两年才流行起来的。我用了“流行”这个词,是因为以前根本没有这个职位(2010年以前),最近大家都说产品经理很重要,不可或缺,不仅难招,还很贵。我奇怪的是,至少在2010年之前,没有产品经理的时候,我们都是如何工作的?!那没有设定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公司做的网站平台是不是都很垃圾,也未必吧?!
“交互”这个名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好像是2011年年初。懵懵懂懂的认为,就是在美工在设计平台的时候,在美观的前提下,在板块和功能的设计上要让大家用起来更加便捷。能点击两下就能完成注册的,绝不点击三下。后来,才发现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师”需要拥有很多的知识储备,比如,行为学、心理学、色彩学等等。其实以前平台的交互和架构设计工作基本都是由页面美工来制作完成的,然后将JPG给前台程序(DIV+CSS)和后台程序(PHP、ASP、NET等),程序员们按照美工完成的页面,一步步的切图加代码。后台程序员不仅要完成核心的程序架构,也要完成数据架构的搭建。最后,一个网站平台就出炉了!业务流程,那都是业务部门跟程序部门不停的开会研讨出来的。
有些人说,一个业务流程程序化动用了三个部门的人,增加了沟通成本。这个时候,产品经理横空出世!他就充当了沟通的桥梁,甚至替代了程序员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当然,这是在产品经理精通业务的前提下。后来,有一部分的页面美工们的思想越来越单一(在我看是一种不求上进的表现),不想为业务层面的事情分神,高声呼喊着PMI来完成产品架构这个任务,这个时候PMI灵机一动,创造出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又有一部分页面美工突然顿悟了,开始钻研axure,半年之后,他们的月薪由8000变成了月薪15000。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有没有产品经理,一个工作精神良好的团队才是成功的保证。有一次给技术团队开会,我为了激励大家工作和学习的欲望,承诺谁能在三个月内能熟练掌握axrue,并且能独立完成页面架构设计工作的,加薪10000。结果是大家默不作声!就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这个团队基本废了。挣钱的欲望都没了,不是跟废了一样吗?!
当项目出现延期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业务埋怨程序不给力,程序员埋怨业务员不专业!当然,有了产品经理,也不代表着部门之间从此和谐了。曾经有一个程序员找我聊天,他很苦恼。问我,为什么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出来的程序,一年都卖不出去?我笑了笑说,“一个月做的?你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呢?”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说:“原来一个好的程序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后来……由于程序进度太慢,产品经理把那个程序员捅死了……其实这是个笑话,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项目经理,不仅有落地执行,也有团队沟通和监控项目进程的职责。2013年的时候,我花了大几千块钱去学PMP(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我装成学霸,没日没夜的做题学习……现在看来,有种钱白花了的感觉。不过幸运的是……我PMP考试挂了…挂了也好…至少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学渣就是学渣,学什么不好,非得学人家读书考试!二是就目前电商圈的情况,不至于让我觉得考下来也没用上!呵呵!
内容运营
其实内容运营在产品运营里一个大类,要说的东西和可说的东西都很多。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说个大概意思。过几天我会就关于内容运营写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东西。既然是“内容”,我先带领大家温习几个高逼格的词汇:O2O、P2P、众筹、智能硬件、共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入口、转化率、本地化、新生态、开放平台、生态体系、粉丝经济、SNS(社交平台)、参与感、IP营销、垂直、用户体验、用户需求、商业闭环、消费场景、应用场景、颠覆式创新、聚焦、规划、打通、深度挖掘、快速迭代……怎么样?看完这些词后,是不是突然有种自己融入了电商圈的赶脚?嗯,有就对了,如果你能把以上这些词串成一句话说出来,不仅周围的人对你会刮目相看,而且还有了成为马云的潜质!不用客气,请叫我雷锋!其实内容运营就是通过创造、编辑、组织、呈现网站内容,从而提高平台价值和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并创造出一个易分享的环境,提高用户对平台或者产品的黏性,为提高产品销量做必要的软销售条件。
内容运营无处不在,不管是B2B、B2C、C2C、P2P等等,都需要有有文字型的软推广,内容类型大多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来表现的。基本的运营方法是以采集、创作、编辑、审核、呈现、扩散作为主要手段的。
1、内容初始化,构建网站与产品的价值观。
内容初始化:是在构建好的内容框架下,在用户进入之前,去填充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内容运营初期网站或者产品上的核心部分,这些内容代表着网站与产品的价值观。内容初始化前要解决的问题:1、确定好内容供应链的架构。即通过系统去解决内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流程问题。2、确立号内容面对的初始化用户群(种子用户);3、想清楚第一阶段用内容解决的问题,并进行内容准备。4、关键路径的梳理和初始内容的准备。
2、持续运营中的内容运营
正式运营阶段、内容运营的展开,离不开用户进入之后的引导、满意、产生、筛选内容。
一些标准是:1、内容质量的甄别;2、好内容的露出与呈现方式;3、持续的推送与推送机制的建立;4、实现自运营的路径与机制选择。
内容运营,有的时候就是要把营销的概念植入到每一个段落当中。有时候也要讲故事,这个故事的好坏,甚至影响到销量!好吧,我开始讲一个故事!我要把一个很传统、无聊的促销活动变一种方式,让它很拧巴。因为一旦拧巴,用户可能就看不懂,一旦看不懂,他可能就会觉得你讲的很有意思。
我们在做产品推广时采用两种方式:打折和送优惠券,都很low。传统的方式是什么?一个6块钱的早餐,我4块钱给你,同时还送你一个5块钱的代金券,可以购买当晚的晚餐。但如果这个事儿这么讲,用户会觉得无聊极了。而我会这么告诉大家:早上你花4块钱买一张5块钱的代金券,然后这张券你当晚就可以用,相当于8——10小时之内,你可以获得20%的投资回报。同时,我们还请你免费吃一份6块钱的早餐沙拉。这个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用户会觉得,我花4块钱买一张5块钱的券,本身就白挣了1块钱,我还能免费白吃一个6块钱,包装那么好,那么不一样的早餐沙拉。效果非常好。大家想过吗?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个心理学,就是我们消费买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饭店吃饭时,送你的代金券你不用?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券是白送的,白送的从来都不值钱,所以券也没什么用。就像我们以前也海发5元代金券,大家用的概率是很低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用。但我告诉他,这张5块钱的代金券是你早上花4块钱买的,那它被使用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早上买到券之后,当晚就跑过来使用。因为他们会觉得,如果不用这张券,早上那4块钱就白花了,他不会觉得花4块钱还吃了早餐,因为他觉得这个早餐是白送的。
衍生产品:
讲衍生产品之前,先讲一个案例。
我有个朋友一直做线下的婚庆策划和执行,他想把线下的婚庆策划搬到线上来,做互联网+婚庆。想法不错,产品是婚庆活动。线上平台做载体,入口可以找其他的平台合作。他说,想在线做一个免费的社交群,把未婚男女凑一块儿,从谈朋友开始,一直到结婚,利用长时间培养的信任,向群里准备结婚的男女营销婚庆!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会有跟我一样的疑问。如果情侣在一两年之内没想结婚怎么办?如果黄了怎么办?如果他们选择了性价比更好的婚庆公司怎么办?不是抬杠,事实真的是这样。首先,结婚典礼这样的事,并不是刚需,在某种意义上跟钱没关系,有些人嫌费事,不想走这个形式。其次,就算是需要,一辈子也就一次(二婚不算),这是极其低的频次。再者,从谈对象到结婚,情侣双方要走很长的路,不欢而散的几率是无限大……最后,指着群里那些心怀叵测的狼去娶羊,那一定会把群主饿死的!
如果是我,我不会把婚庆策划服务作为唯一的产品。我需要把产品贯穿到情侣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哪怕最后他们黄了,也没关系,因为钱挣到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结婚,因为这太不可控了。我的目的是利用情侣之间的情感,去营销他们在日常需要的产品。比如纪念日的礼品,小惊喜、浪漫场景策划等等……即增进了情侣之间的感情,也提高了用户的黏性。做婚庆平台要有上下游资源,上游有主持、执行团队和协议酒店,下游有用户群体。想他们有效的结合起来,那确实需要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贯穿始终!首先解决用户痛点,钱和时间!没钱办婚礼,好办,找P2P平台做分期贷款,利用礼金还贷款!等等……(此处省略10万字,涉及到商业模式了,不能再说了……)没时间处理婚庆的事,好办,做婚庆就是做服务,把服务做到极致!!说到“痛点”问题,分“行业痛点”,也分“用户痛点”,行业痛点,千奇百怪,看官们针对行业规则进行分析吧,这里不再举例。用户痛点其实最简单了-------钱和时间!!
讲这个案例,其实不难发现用户消费是不理性的,用户选择一款产品,抛弃一款产品,不是因为你有好的技术或者不好的技术,用户都是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出来的。尤其是互联网衍生品服务,需要有一个灵魂,不仅要符合相关领域的游戏规则,还要能打动用户的心。好的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不是靠什么产品经理开发出来的。而传统的服务产品都有一个物化的载体,不可能经常改,相对比较稳定。而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服务,就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桥梁和窗口把服务传递给用户。
就婚庆行业而言,很多从传统婚庆加入到互联网阵营的人都对APP很感兴趣。不惜花重金去做功能强大的APP。恨不得实现虚拟场景设计,其实,APP就是个平台,是个载体,跟网站一样。能用H5实现的功能,为什么还要用APP去实现呢?忽悠用户下载APP,有多难,你知道吗?从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冲着宏达的平台化思维做,用户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个牛逼的APP就爱上了你的产品。
产品运营的前提,是要将产品作为以前的驱动。产品要符合几个特性:刚需、高频。这些都是相对的,就看产品是如何抓住用户的消费心理的。为什么海底捞生意那么好?因为海底捞把所有的场景都模拟出来,并且实施到了服务的所有细节!有些人说,便捷,就是良好的用户体验。但是我觉得,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服务思维,做极致的产品思维。什么是好的产品运营?就是用心做一款产品,带领团队,对产品不断的打磨,不断的包装,不断的营销,不断的给用户带来新鲜感。
提到产品,大家能想到的就是电子产品、食品、日用品等这些不仅看得见,而且还摸得着的东西。但是你招聘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让他设计出一款能卖的出去的可穿戴设备的时候,他也无能为力,为什么,因为术业有专攻,axure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在“产品”加上“互联网”三个字,这“产品”的范围突然之间就广了很多,也变得有些虚无缥缈了。没有办法,人们总是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尤其是互联网圈里的人,为什么?!显得高档且专业呗……好吧,既然是这样,我就来试着概述一下产品的大致分类(欢迎大家拍砖)。
平台产品:网站、APP等需要用软件来实现的平台产品。
内容:有些网站或者APP网络平台是依靠内容(新闻、咨询等)来吸引流量及维持平台基本运营的。
衍生品:主要以服务为主。服务型产品,比如滴滴打车、链家网等
有些人一定想问,这几大类产品到底是由谁来设计呢?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产品成型之后该如何运营?好吧,下面一一来解释说明。
互联网平台产品:
最近有一个职位很火,那就是产品经理。平台产品经理的工作相对来讲比较专一,主要是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特点,利用axure进行平台架构的设计,并协调前台程序、内容编辑、后台程序进行平台的实现。这个岗位也是这两年才流行起来的。我用了“流行”这个词,是因为以前根本没有这个职位(2010年以前),最近大家都说产品经理很重要,不可或缺,不仅难招,还很贵。我奇怪的是,至少在2010年之前,没有产品经理的时候,我们都是如何工作的?!那没有设定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公司做的网站平台是不是都很垃圾,也未必吧?!
“交互”这个名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好像是2011年年初。懵懵懂懂的认为,就是在美工在设计平台的时候,在美观的前提下,在板块和功能的设计上要让大家用起来更加便捷。能点击两下就能完成注册的,绝不点击三下。后来,才发现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师”需要拥有很多的知识储备,比如,行为学、心理学、色彩学等等。其实以前平台的交互和架构设计工作基本都是由页面美工来制作完成的,然后将JPG给前台程序(DIV+CSS)和后台程序(PHP、ASP、NET等),程序员们按照美工完成的页面,一步步的切图加代码。后台程序员不仅要完成核心的程序架构,也要完成数据架构的搭建。最后,一个网站平台就出炉了!业务流程,那都是业务部门跟程序部门不停的开会研讨出来的。
有些人说,一个业务流程程序化动用了三个部门的人,增加了沟通成本。这个时候,产品经理横空出世!他就充当了沟通的桥梁,甚至替代了程序员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当然,这是在产品经理精通业务的前提下。后来,有一部分的页面美工们的思想越来越单一(在我看是一种不求上进的表现),不想为业务层面的事情分神,高声呼喊着PMI来完成产品架构这个任务,这个时候PMI灵机一动,创造出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又有一部分页面美工突然顿悟了,开始钻研axure,半年之后,他们的月薪由8000变成了月薪15000。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有没有产品经理,一个工作精神良好的团队才是成功的保证。有一次给技术团队开会,我为了激励大家工作和学习的欲望,承诺谁能在三个月内能熟练掌握axrue,并且能独立完成页面架构设计工作的,加薪10000。结果是大家默不作声!就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这个团队基本废了。挣钱的欲望都没了,不是跟废了一样吗?!
当项目出现延期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业务埋怨程序不给力,程序员埋怨业务员不专业!当然,有了产品经理,也不代表着部门之间从此和谐了。曾经有一个程序员找我聊天,他很苦恼。问我,为什么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出来的程序,一年都卖不出去?我笑了笑说,“一个月做的?你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呢?”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说:“原来一个好的程序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后来……由于程序进度太慢,产品经理把那个程序员捅死了……其实这是个笑话,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项目经理,不仅有落地执行,也有团队沟通和监控项目进程的职责。2013年的时候,我花了大几千块钱去学PMP(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我装成学霸,没日没夜的做题学习……现在看来,有种钱白花了的感觉。不过幸运的是……我PMP考试挂了…挂了也好…至少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学渣就是学渣,学什么不好,非得学人家读书考试!二是就目前电商圈的情况,不至于让我觉得考下来也没用上!呵呵!
内容运营
其实内容运营在产品运营里一个大类,要说的东西和可说的东西都很多。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说个大概意思。过几天我会就关于内容运营写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东西。既然是“内容”,我先带领大家温习几个高逼格的词汇:O2O、P2P、众筹、智能硬件、共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入口、转化率、本地化、新生态、开放平台、生态体系、粉丝经济、SNS(社交平台)、参与感、IP营销、垂直、用户体验、用户需求、商业闭环、消费场景、应用场景、颠覆式创新、聚焦、规划、打通、深度挖掘、快速迭代……怎么样?看完这些词后,是不是突然有种自己融入了电商圈的赶脚?嗯,有就对了,如果你能把以上这些词串成一句话说出来,不仅周围的人对你会刮目相看,而且还有了成为马云的潜质!不用客气,请叫我雷锋!其实内容运营就是通过创造、编辑、组织、呈现网站内容,从而提高平台价值和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并创造出一个易分享的环境,提高用户对平台或者产品的黏性,为提高产品销量做必要的软销售条件。
内容运营无处不在,不管是B2B、B2C、C2C、P2P等等,都需要有有文字型的软推广,内容类型大多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来表现的。基本的运营方法是以采集、创作、编辑、审核、呈现、扩散作为主要手段的。
1、内容初始化,构建网站与产品的价值观。
内容初始化:是在构建好的内容框架下,在用户进入之前,去填充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内容运营初期网站或者产品上的核心部分,这些内容代表着网站与产品的价值观。内容初始化前要解决的问题:1、确定好内容供应链的架构。即通过系统去解决内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流程问题。2、确立号内容面对的初始化用户群(种子用户);3、想清楚第一阶段用内容解决的问题,并进行内容准备。4、关键路径的梳理和初始内容的准备。
2、持续运营中的内容运营
正式运营阶段、内容运营的展开,离不开用户进入之后的引导、满意、产生、筛选内容。
一些标准是:1、内容质量的甄别;2、好内容的露出与呈现方式;3、持续的推送与推送机制的建立;4、实现自运营的路径与机制选择。
内容运营,有的时候就是要把营销的概念植入到每一个段落当中。有时候也要讲故事,这个故事的好坏,甚至影响到销量!好吧,我开始讲一个故事!我要把一个很传统、无聊的促销活动变一种方式,让它很拧巴。因为一旦拧巴,用户可能就看不懂,一旦看不懂,他可能就会觉得你讲的很有意思。
我们在做产品推广时采用两种方式:打折和送优惠券,都很low。传统的方式是什么?一个6块钱的早餐,我4块钱给你,同时还送你一个5块钱的代金券,可以购买当晚的晚餐。但如果这个事儿这么讲,用户会觉得无聊极了。而我会这么告诉大家:早上你花4块钱买一张5块钱的代金券,然后这张券你当晚就可以用,相当于8——10小时之内,你可以获得20%的投资回报。同时,我们还请你免费吃一份6块钱的早餐沙拉。这个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用户会觉得,我花4块钱买一张5块钱的券,本身就白挣了1块钱,我还能免费白吃一个6块钱,包装那么好,那么不一样的早餐沙拉。效果非常好。大家想过吗?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个心理学,就是我们消费买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饭店吃饭时,送你的代金券你不用?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券是白送的,白送的从来都不值钱,所以券也没什么用。就像我们以前也海发5元代金券,大家用的概率是很低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用。但我告诉他,这张5块钱的代金券是你早上花4块钱买的,那它被使用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早上买到券之后,当晚就跑过来使用。因为他们会觉得,如果不用这张券,早上那4块钱就白花了,他不会觉得花4块钱还吃了早餐,因为他觉得这个早餐是白送的。
衍生产品:
讲衍生产品之前,先讲一个案例。
我有个朋友一直做线下的婚庆策划和执行,他想把线下的婚庆策划搬到线上来,做互联网+婚庆。想法不错,产品是婚庆活动。线上平台做载体,入口可以找其他的平台合作。他说,想在线做一个免费的社交群,把未婚男女凑一块儿,从谈朋友开始,一直到结婚,利用长时间培养的信任,向群里准备结婚的男女营销婚庆!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会有跟我一样的疑问。如果情侣在一两年之内没想结婚怎么办?如果黄了怎么办?如果他们选择了性价比更好的婚庆公司怎么办?不是抬杠,事实真的是这样。首先,结婚典礼这样的事,并不是刚需,在某种意义上跟钱没关系,有些人嫌费事,不想走这个形式。其次,就算是需要,一辈子也就一次(二婚不算),这是极其低的频次。再者,从谈对象到结婚,情侣双方要走很长的路,不欢而散的几率是无限大……最后,指着群里那些心怀叵测的狼去娶羊,那一定会把群主饿死的!
如果是我,我不会把婚庆策划服务作为唯一的产品。我需要把产品贯穿到情侣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哪怕最后他们黄了,也没关系,因为钱挣到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结婚,因为这太不可控了。我的目的是利用情侣之间的情感,去营销他们在日常需要的产品。比如纪念日的礼品,小惊喜、浪漫场景策划等等……即增进了情侣之间的感情,也提高了用户的黏性。做婚庆平台要有上下游资源,上游有主持、执行团队和协议酒店,下游有用户群体。想他们有效的结合起来,那确实需要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贯穿始终!首先解决用户痛点,钱和时间!没钱办婚礼,好办,找P2P平台做分期贷款,利用礼金还贷款!等等……(此处省略10万字,涉及到商业模式了,不能再说了……)没时间处理婚庆的事,好办,做婚庆就是做服务,把服务做到极致!!说到“痛点”问题,分“行业痛点”,也分“用户痛点”,行业痛点,千奇百怪,看官们针对行业规则进行分析吧,这里不再举例。用户痛点其实最简单了-------钱和时间!!
讲这个案例,其实不难发现用户消费是不理性的,用户选择一款产品,抛弃一款产品,不是因为你有好的技术或者不好的技术,用户都是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出来的。尤其是互联网衍生品服务,需要有一个灵魂,不仅要符合相关领域的游戏规则,还要能打动用户的心。好的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不是靠什么产品经理开发出来的。而传统的服务产品都有一个物化的载体,不可能经常改,相对比较稳定。而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服务,就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桥梁和窗口把服务传递给用户。
就婚庆行业而言,很多从传统婚庆加入到互联网阵营的人都对APP很感兴趣。不惜花重金去做功能强大的APP。恨不得实现虚拟场景设计,其实,APP就是个平台,是个载体,跟网站一样。能用H5实现的功能,为什么还要用APP去实现呢?忽悠用户下载APP,有多难,你知道吗?从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冲着宏达的平台化思维做,用户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个牛逼的APP就爱上了你的产品。
产品运营的前提,是要将产品作为以前的驱动。产品要符合几个特性:刚需、高频。这些都是相对的,就看产品是如何抓住用户的消费心理的。为什么海底捞生意那么好?因为海底捞把所有的场景都模拟出来,并且实施到了服务的所有细节!有些人说,便捷,就是良好的用户体验。但是我觉得,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服务思维,做极致的产品思维。什么是好的产品运营?就是用心做一款产品,带领团队,对产品不断的打磨,不断的包装,不断的营销,不断的给用户带来新鲜感。
资源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